躺平学导论

起这个名字是受迟先生启发,后文内容只是讲讲我的经历和看法。

以高考为分界线,高考前我还是“求其上者得其中”的想法,盯着清北为目标,最后考个交大还是挺正常的。高考后就放弃这个想法了。我很早就意识到,只有分数高是不够的,不能认为我高考比同学高多少分,大学期间发展和毕业就一定比对方好。后来也觉得,甚至大学期间的成绩也没多大用,还是得看本事。

进交大之后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同学。有的同学是背负着前十二年的光荣,小初高都是第一名的水平,进交大后觉得也要保持这样的水平。而我就没有这种体验。我小学不排名,我纯玩。初中随随便便就考到年级前几名了,但是就只有一次考过第一名。上高中第一次考试年级396名,后来还是慢慢升到了年级50-60名,班上20+名的水平。我高中时就没有前几名的光环,只是偶尔考过一两次。所以当我进交大后,我想着同学都不比我菜,我能毕业就差不多了,能有个平均数,那就很满意了。我要是排到前面去了,岂不是选拔制度出了问题?所以到最后也就真的是排名50%左右。

16年的风气和现在不一样。当年的鄙视链是出国>保研>就业>考研>考公。我算了下,保研要30%左右,我大一成绩就已经不够保研了,后面几年估计也升不上去。当时我以为出国学费很贵,完全放弃了这条路。我考虑本科就业,而不是考研。而我早就知道学积分对就业其实没什么用。所以我的选项里就没有要去刷学积分的必要。反正就顺其自然了,作业也是必做的做,选做的就不做。能活着毕业就好了。

另外一方面是进交大后我就丧失了听课能力。基础教育十二年养成的学习习惯在短短三个月中就全部放弃了。上课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绝大多数课都没有听过。都是课下自己看了才复习和做作业的。我之前统计了下,除了高数和编译原理,我几乎本科4年别的课都没听过。这样一来我对成绩就更没什么追求了。如果不听课能比听课考得好,那不就说明讲课出了问题?从进交大开始就没法控制听课,所以我也就战略性放弃了这部分的成绩。

以上都是心态,接下来讲讲方法。

我每次开始一件事情,都会考虑最坏情况,然后最后的结果都比这好,所以心态就非常好。正所谓底线思维,立足最低点,寻求最大期望值。同时我还会设定几种不同的方案,做好两手准备。

在交大的主线剧情上,最坏情况是勉强能不被退学毕业,实际情况是学积分排名50%,还拿到了优秀毕业生。我当时考虑了好多种情况,如果能保研,那么会怎么样。如果保不了,本科就业去哪。不过这些方案后来都没用上。

又例如转专业上,最坏情况是转不了,留在原专业。我也考虑了不同情况。转不了的情况下,那我选个二专,再考虑保研跨保。如果选不了二专,那我选课或者旁听。如果跨保不了,就考虑继续本专业。如果保不了研,就跨考。转成功的情况下,如果能保研就保研。保不了,就本科就业,没想过考研。

再比如后来的考研,我也在备考过程中同时参加了秋招和国考。秋招没好好准备就算了。考研和国考中一个就走,中两个再说,一个都没中就好好准备春招。结果后来两个都中了。

几手准备在这放着,哪种情况都有预案。所以我一点都不焦虑。而且我分析和考虑了不同方案中我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一股脑参加到学积分内卷竞赛中。

再回到题目上来。我到底是躺平了吗?我指的躺平主要是学积分上躺平,避免学积分焦虑。从学积分上来看我确实是躺平了,不参加学积分内卷,也不关心学积分到底怎么样。我也早早决定不走科研路,同级谁发了什么论文对我也产生不了焦虑。不在同一个跑道,不需要按同一个标准评定。

但是躺平又不意味着真就混吃等死。我虽然没在学习上花太多功夫,但是我一直在做我觉得有意义的信息输出。我虽然行动上没做多少,但是脑子是一直在思考出路。

再说了出路又不会很差,心态放平干啥都行。毕业后家里安排个工作又不是活不下去。早早打消了交大毕业就能当人上人的幻想,所以我对毕业之后的标准还是很低的,没必要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