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浅谈学生视角下的工科平台课程设置与行政管理问题
本文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2014年上海交大以试点学院为依托设立工科试验班(工科平台)实施工科大类招生,目标为建设打通电机船材等工科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跨学院跨学科交叉培养的创新人才模式。
我作为工科平台第三届、2016级本科生,在过去的两年交大学习生活中,站在学生的角度仍然感觉到试验班的不合理与行政管理问题。近日获悉上海交大自2018级本科生起全面实施工科大平台培养模式,借此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契机,谈谈我的个人想法。
首先是大类招生与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问题。工科平台设立之初覆盖全校船、机、电、材、生医工、空天、化、生(2016级起不再包含化、生)多个学院的二十余专业。在这种背景下,试验班希望培养复合型人才,即有跨学科意识。因此,课程设计中便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仅仅多学本专业以外的一两节课似乎不能培养跨专业复合人才。就我的体会而言,电院的学生并不会因为学过大学化学和理论力学这种独立的一两门课就能在未来需要这方面知识的时候相比其他同学有着更加丰富的知识背景。其他院的同学也不会因为学过电路理论和电子技术就相比只需要学电工学的非平台学生有着更大的优势。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体会课程之间的关联与本专业的知识框架,是在已经系统性学习了好几门专业基础课的过程中。
第二个问题为,受到通识教育思想的影响,工科平台的专业课程相比非平台的课程有着大幅度的删减。比如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几乎不要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3学分的电路理论相比4学分的基础电路理论丢掉了重要的拉普拉斯变换,理论力学E类相比D类丝毫不学动力学经典两类拉式方程。这样的后果在于工科平台的同学在之后的课程学习中,会受到知识面不足的局限,需要后续课程的合理衔接与课后的自己补充。不过好在这个问题已经在2018级工科平台培养计划中做了修正。
上述的两个问题也许在领导的眼中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但是确实是学生中普遍反映的问题。
由于工科平台实行“1.5年平台培养+2.5年专业培养”的模式,在刚进校的第一学期10月进行第一次专业预选,在第三学期的九月进行转专业与正式的专业分流,期间很多同学会受到由于学院管理的变更带来的问题。刚进校的托管学院与预选后的所在学院不同,造成学院之间学生信息与档案的管理麻烦。理论上学院之间应该统一好档案、资料之类的信息管理窗口与沟通方式,但是实际上常常会出现现在的学院没法获取交到托管学院之间的资料的现象,需要学生本人多花精力往返于多个学院之间查询与转移档案。另外还存在所在学院与学籍所在的机动学院之间的事务归属权模糊的问题。即不清楚关于学籍或者其他事情究竟该找本学院还是该找机动学院的问题。
由于上海交大将从2018级全面实施工科大平台模式,我不希望我的学弟学妹们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我作为学生视角观察到的问题列出,以供未来改善。